
华中师范大学2025届毕业生在合影留念。 张欣怡 摄(资料图片)
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,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。2024年9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总动员。
一年后,教育强国建设进展如何?11月14日,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,听取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情况的汇报。
“一年多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,有力推进各项任务落实,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。”会议充分肯定教育强国建设成绩,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。
航向已定,风帆正满。教育强国建设不断迈向发展新境界。
铸魂强基,教育强国建设迈上新台阶
9月3日的天安门广场,红旗如海,歌声如潮。
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,首都3000多名学子唱出赤诚信仰,广大青年学生树立“铭史承志、强国复兴”的远大志向。
这一幕,生动印证了一年来教育战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担当,让人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,要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”。
坚持正确办学方向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、适应人口结构变化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……一年来,围绕教育强国建设关键问题,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提出明确要求,作出明确部署。
教育部党组第一时间贯彻落实。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(2025—2027年)》启动20项重点任务,两批次六大类41项试点逐项推开。以“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”为主题,自4月24日到7月3日,70天内召开7场片区调研座谈会,调度指导各地和学校改革提速。
这一年,长城内外、大江南北,教育强国建设重点任务加快落地。
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全面深入:带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,打造“行见八闽”“之江系列”等“大思政课”品牌,深入推进“五育”并举,开展青少年读书行动;
统筹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更加畅通有力: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紧贴产业一线批量培养高素质人才,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多地率先布局,职业教育更加精准对接产业园区产业链条;
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更加普惠优质:统筹促进公平、提高质量和优化布局,出台实施县中振兴行动计划,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持续迭代;
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更加系统扎实: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、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,巩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“不低于”成果;
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格局更加健全完善:构建教育战略合作体系,深化国际教育科研合作,打造多边平台和合作品牌……
一系列进展,转化为饱满亮眼的数字——
高校1100余万名学生、37万名教师开展国情调研、理论宣讲、科技创新、文化传承、学农支农等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;33所高校56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万分之一,排名世界第二;职业教育供给现代产业70%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;高等教育来华学历生中硕博士占比达37%。
一系列成绩,转化为可感可见的图景——
思政引领力不断彰显,人才竞争力稳步提升,科技支撑力持续增强,民生保障力日益坚实,社会协同力有效强化,国际影响力明显扩大。
一年来,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,各有关部门各地密切协同,47万所学校、1885万名教师、2.86亿名学生努力奋进,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迈上新台阶。
打破“围墙”,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驶入“快车道”
扬子江畔,高校科技创新日新月异。太湖之滨,科技成果转化八方助力。
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(江苏)坐落于此。中心聚齐高校科研人员、技术职业经理人、产业人员、金融人员,如同一个“反应场”,不断发生“化学反应”,推进高校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,探索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一体推进之路。
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,多次就此展开重要论述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立足“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”的战略任务,作出统筹教育强国、科技强国、人才强国建设重要部署。
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,要接续奋进,久久为功,建立健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协调机制,围绕科技创新、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,培养更多国家急需的创新人才。
面对时代命题,必须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,围绕科技创新、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,已成为教育战线的深刻自觉。
黄浦江由东西转向南北的首个转弯口,伫立着闻名遐迩的上海交通大学“大零号湾”。
在这片覆盖17平方公里的区域里,汇聚了4000余家科创企业。每天临近午夜,“大零号湾”依然灯火通明。一街之隔的上海交大校园,学生创新中心里,工程实训、科创竞赛、项目路演等活动热火朝天。青年学子在实验室中不断成长,奇思妙想随时可以接受市场的验证。
一年来,教育战线持续打破“围墙”,构建从基础研究、技术攻关到成果转化、市场应用的完整链条。
链条上,是史无前例的改革力度——教育部高规格部署实施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,加强战略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,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力度为历年之最。
链条上,是固本强基的人才培养——本、硕、博理工农医类招生分别占比50%、60%、80%以上,“强基计划”累计录取4万多人,加强14个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建设。
链条上,是流程再造的坚定决心——没有写学位论文,也能拿到含金量十足的硕士学位,学位法首次明确可以通过实践成果申请学位,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紧贴产业一线承担课题1万多项,将校企联合培养贯穿始终,推动体系重构、能力重塑、评价重建。
与此同时,锚定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,教育战线开展远征,为国家的创新大厦浇筑最牢的地基,为未来的知识版图绘制最初的轮廓。
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,启动实施!在信息、装备等九大领域发起108项先导项目,带动各地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布局。
中央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支持项目,启动实施!首批支持145个项目,推动17个地方协同联动,长周期培育未来科技力量。
加快汇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要素,教育战线正努力跑出教育加速度,助力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。
教育民生“礼包”,分量十足抵人心
今年秋季学期开学,全国约1200万名学前一年儿童迎来了不一样的新学期。
根据《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》,2025年秋季学期起,免除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。经测算,仅今年秋季一个学期,就将减少家庭支出200亿元。
江山就是人民,人民就是江山。习近平总书记深沉的人民情怀始终如一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,他饱含深情地指出: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、可及性、便捷性,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。”
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就有关工作作出部署:“要着力解决教育领域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,适应学龄人口变化,统筹促进公平、提高质量和优化布局,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。”
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,教育战线积极探索,勇于破题。
人口,是教育资源配置的核心变量。当前,学龄人口规模和分布发生显著变化,唯有科学前瞻布局,方能有效应对学龄人口的“排浪式”变化,为推进教育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基础。
大屏幕上,村镇星星点点;轻敲键盘,基层学龄人口数据、学位配置、教师结构一目了然。四川等地通过绘制学龄人口数字地图,直观呈现区域教育资源及未来10年学龄人口变化趋势,科学指导市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。
建立学龄人口变化监测预警制度,科学规划布局城乡中小学,加强资源跨学段动态调整和余缺调配……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走向纵深,加快成型。
从“资源配置”到“教师队伍”,再到“县中振兴”,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”贯穿一年来的奋发进取。
教育系统以“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”为抓手,健全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体系,着力提升教师培养质量,引导广大教师深刻体悟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义,不断把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,转化为脚踏实地、润物无声的日常行动。
县中,犹如乡村教育的“灯塔”、县域教育的“龙头”,是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关键枢纽点。教育部召开全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现场推进会、六部门印发《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》,以24条具体举措规划县中振兴的实施路径。
如期建成教育强国,任务艰巨、时不我待。
一年多来的工作进展表明,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,有教育战线全体干部师生勠力同心,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,教育强国建设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正由点及面、串珠成链,汇聚成推动教育事业爬坡过坎、系统跃迁的磅礴力量。
蓝图长卷启,锦绣入画来。
教育战线将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,把教育强国建设向前推进,持续为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力。